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浙江省高考作文满分引热议:晦涩难懂还是思想深刻?

浙江省高考作文满分引热议:晦涩难懂还是想法深刻?

浙江省高考作文满分事件回顾

2020年浙江省高考一篇题为《生活在树上》的作文引发了广泛讨论。这篇作文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见解切入,运用了大量生僻词汇和学术表达,最初被一位阅卷老师打了39分,但最终却被判为满分。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评价其”老到和晦涩同在,思考的深刻与稳当俱备”。这一评分结局让不少网友直呼”看不懂”,也让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成为热议焦点。

这篇浙江省高考作文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?为什么能让阅卷老师们给出如此悬殊的评分?其实关键在于它展现了高中生罕见的阅读广度和思考深度。正如专家点评所说,文章每一句话都紧扣”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”这一主题,逻辑严谨,引证得当。但这种高度学术化的表达方式是否适合高考作文,正是争议的核心所在。

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

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向来以严谨著称,这次满分事件更是体现了阅卷的多重把关机制。第一位老师给出39分,后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(满分60分),最终由作文审查组裁定为满分。这种评分差异恰恰反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——不同阅卷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评判,最终通过讨论达成共识。

那么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到底是什么?从专家点评可以看出,主要考察三个方面:主题是否明确、逻辑是否严谨、语言表达是否到位。这篇《生活在树上》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争议,但在主题和逻辑方面获得了高度认可。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朱学东所说:”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,然而,出现了,罕见,更应该鼓励。”

需要关注的是,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一向注重思辨性。2020年的题目要求考生思索”个人与家庭、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”,这正是《生活在树上》一文成功把握的核心。这也提示未来参加浙江省高考的考生:深入领会题目、建立清晰逻辑框架比追求华丽的辞藻更重要。

高考作文应该追求什么?

这场关于浙江省高考作文的争论,本质上是对”好作文”标准的探讨。支持者认为这篇作文展现了超乎年龄的想法深度,反对者则认为它”辞不配位”,过度堆砌学术词汇。作家马伯庸的评价颇具代表性:”战术上选择也没难题,未来必有前途。只是在战略上,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。”

对于即将面临浙江省高考的学子来说,这一事件带来哪些启示呢?开门见山说,广泛阅读积累聪明确实重要,但不必刻意模仿这种晦涩文风。接下来要讲,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想法永远比生僻词汇更重要。最终,特点化表达值得鼓励,但要注意适度——毕竟高考作文的本质是交流,而非炫技。

浙江省高考作文这一案例也反映出当代教育的一个深层课题:怎样在标准化考试中为创新性思考留出空间?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的见解或许给出了答案:”好的作文本来就该特点化表达,不是千篇一律。”未来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是否会因此调整尚未可知,但这场讨论已经让更多人开始思索:我们到底希望通过高考作文选拔什么样的人才?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