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国家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: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

民族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:铭记历史 珍爱安宁

民族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?

12月13日,这个普通却又独特的日子,是中国民族公祭日。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,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。为什么要设立这个日子?答案很简单——为了不忘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。

你能想象吗?每到这一天上午十点,南京城仿佛按下了暂停键:车辆停驶、行人肃立,防空警报响彻云霄,连火车和轮船都拉响汽笛。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,让每一个亲历者都深深感受到历史的重量。从2014年至今,民族公祭日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,成为了中国人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。

民族公祭日的由来与历史背景

民族公祭日的设立与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直接相关。那年的12月13日,侵华日军攻陷南京,开始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,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。这段历史太过沉重,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,我们仍然需要以民族名义来纪念。

为什么要在现代设立这样的公祭日?由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,我们更需要用民族公祭日的形式,向全全球宣告:这段历史不容篡改!那些遇难同胞的生活不容亵渎!

民族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,更是对历史的尊重。通过公祭活动,我们向全球表明中国人民维护历史真相、捍卫人类正义的坚定立场。

民族公祭日的深刻意义

民族公祭日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纪念仪式。它承载着多重深刻内涵:

开门见山说,这是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。30多万条鲜活的生活,在短短40多天内被残忍剥夺。设立民族公祭日,就是要让这些逝去的灵魂得到安息,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苦难。

接下来要讲,这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定捍卫。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否认,民族公祭日就是最有力的回击。我们用民族意志告诉全球:历史不容篡改,真相不容歪曲!

最重要的是,民族公祭日警示我们要珍爱安宁。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,但我们深知安宁来之不易。只有铭记历史,才能避免悲剧重演;只有自强不息,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。

我们该怎样参与民族公祭日

民族公祭日不是南京一地的活动,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。在这一天,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:

在南京,大众会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献花;在全国各地,学校会组织独特的历史课,单位会举行默哀仪式;即使你只是走在街上,听到十点的防空警报,停下脚步默哀一分钟,也是参与公祭的一种方式。

你有没有在街头被这庄严的警报声震撼过?有没有在电视前为那段历史流过泪?民族公祭日不是要我们沉浸在仇恨中,而是要我们记住:安宁来之不易,国耻不容忘记。

小编归纳一下:让历史照亮未来

民族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,最终指向一个简单的道理: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。30多万同胞用生活给我们留下的,不仅是伤痛,更是警醒。今天的中国已经强大,但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公祭日来提醒自己:安宁需要捍卫,历史需要铭记。

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那段黑暗岁月,民族公祭日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它告诉我们: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;珍爱安宁不是软弱的表现,而是强者的担当。

民族公祭日,一年只有一天,但它的意义却贯穿全年。让我们把对历史的记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把对安宁的珍视落实为每一天的行动。这才是民族公祭日最重要的价格所在。


返回顶部